主页 > 行业动态 > 演出动态 >

民营演出公司缘何逆风翻盘

作者:庆典演出活动会议公司 01-19来源:www.cehuajn.com
24小时没怎么合眼——这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的普通一天。
 
疫情造成的影响早已不限于某一业、某一地,像“新青年”这样从事文艺演出的文化企业,同样被裹挟其中。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演艺行业形式多样,规模稳步扩张,公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疫情的到来,让本该在春节大放异彩的文娱消费市场“如坠冰窟”——演出场所、演出活动至今尚未全面开放;5月之前,剧场、影院、KTV、影视拍摄活动近乎停滞状态。
 
他们还好吗?困境中他们如何坚守?又如何在变局中开拓新局?作为全国首家新三板挂牌的民营文艺团体——“新青年”的沉淀和进击,无疑是我们观察浙江演艺团体在危机中发力的一个生动窗口。在3个月来近乎零业务量的考验下,他们没有选择保守和退缩,反而开启了一场从人才到市场的全面“扩张升级”,走出了一条“逆风翻盘”的破冰之路。
积累:磨刀不误砍柴工
春节,本该是“新青年”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往年我们春节前后的演艺业务量占到全年的50%以上,而今年的春节档全部被冲击。”副团长曾凡思回忆道。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内接到过5个通知演出取消的电话。
 
二、三月份,“新青年”财报数据直坠“冰窟”,“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0%至80%,心都掉到肠子里了……”曾凡思说,这对于大多数演艺机构,特别是一家自负盈亏的专业文艺团体来说,是近乎致命的打击。
 
据杭州市演艺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2020年杭州全行业演出总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约2603场,涉及总费用达5.37亿元。
 
压力是空前的,“新青年”尤甚。5年前,那一声清脆响亮的开市锣声仍不时回响在他们的耳边。2015年10月,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成为全国首家挂牌新三板的民营文艺团体。激动人心的画面历历在目,一定程度上,也是这分骄傲,让疫情之下的“新青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
 
虽然所有人都已回到杭州,但没有演出怎么办?在迷茫焦虑之际,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选择将业务压力暂时放在一旁,把注意力从外转向内。
 
“张总专程从‘北上广’请来名师,给演员们上专业课。没演出的时候,演员们每天都要上6至8小时的课,课后还要交编创作业,甚至比疫情之前还要忙。”公司党总支书记李胜说,“我们其实一直想给演员做系统培训,但以前全年有六七百场演出,平均每天2至3场,根本没空,现在趁着这段‘空窗期’,狠抓业务能力,待市场恢复后,我们就能赢得更多机会。”
 
事实也证明,“新青年”的选择是对的。
 
随着疫情缓和,演出市场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全面开放剧院,各类演出活动也随之复苏。而像“新青年”这样业务能力突出的公司,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最先一批实现复产的专业文艺团体。
 
不过,5月11日,国家文旅部紧接着发布消息——演出场所复工不超过最大核载量的30%;暂不举办大中型演出活动;暂缓审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
 
对许多该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30%,意味着终于能演了,但也同样意味着演了很可能亏本。可张钎很开心:“我们目前在剧院的演出并不多,而且不管怎样,能演就是好的,亏本也要演,这样市场才能暖回来!”
 
截至6月底,“新青年”已完成76场演出。这个数字跟往年同期相比,虽然差距很大,但对疫情下的民营歌舞团来说,已属不易。
 
 
“新青年”演员走进基层,教群众学舞蹈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下沉:脚沾黄土,打开乡村“微市场”
 
在外松内紧的管理模式下,演员们渐渐放下了焦虑的心情,专心提升业务水平。而另一边,公司管理团队也开始思考调整市场战略,为大家搭建新舞台。
 
“文艺工作者不管做的事情有多高雅,首先是社会的一块砖,归根到底是服务老百姓的。”张钎常说,干文艺的不能飘,要始终“脚踩黄土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秉承这分责任感,在复工之初,没有演出业务的“新青年”主动请缨,派出演职人员70多人次,在萧山9个镇街的各个村庄,参与防疫卡口执勤。也正是在这段“脚踩黄土”的时光里,“新青年”演员们与村民朝夕相处,挖掘出突破眼前困境的新市场——乡村市场。
 
“这段时间,我们发现乡村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其实是很大的。”张钎认为,城市人的娱乐消遣方式比较丰富,对演艺类文化消费的依赖性不强。但乡村不一样,村民更习惯群体生活,他们的娱乐消遣方式较为单一,平时一起唱歌、跳舞,可能是生活里为数不多的消遣。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96.8万场,其中赴农村演出171.27万场,占比达到57.7%。对整个行业来说,农村市场的确是一片亟待开辟的热土。“再加上疫情期间,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被压抑了许久,如今随着疫情渐渐缓和,这类需求呈现出井喷趋势。”张钎补充道。
 
为进一步了解、开拓农村市场,“新青年”再次主动请缨,参与杭州市委宣传部、萧山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组织的各类基层文化惠民活动。3个月来,他们走进杭州市许多村社,为当地群众送去300多场文艺培训活动,服务覆盖人群近10万人。同时,公司还派出“演艺轻骑兵”走进百姓家中,进行“需求摸底”,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市场特点和消费方向。
 
“哎呀,你们可算是来了!”6月中旬,“新青年”来到萧山区蜀山街道章潘桥村开展文艺培训活动,一位阿姨拍着大腿高兴地喊。这让张钎很受触动:“除了本村,隔壁几个村的老百姓都围过来看了。这样的环境下,依旧被大家喜爱和需要,真的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最大的获得感。”
 
正是通过一次次携手战疫和文化惠民活动,“新青年”结结实实地跟老百姓“好上了”。而新的舞台,也在此时出现。
 
萧山区多个村镇主动找到“新青年”,为老百姓订购文艺培训课程。“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拿到三四百个课时的订单,其中萧山区进化镇25个村,全部跟我们预订了舞蹈课程。现在我们在萧山区22个镇街,依托萧山区文化馆总馆的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预计上半年来自镇村订单可以达到1000课时以上。”张钎说。
 
每堂课的金额不大,但却是“雪中送炭”。这一个个乡村“微市场”积少成多,成为助力“新青年”扭转颓势的关键力量。
 
张钎告诉我们,上半年,“新青年”参与演出项目虽只有76场,但加上乡村市场的开拓成绩,他刚拿到的财报数据比想象中好很多,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0%。
 
“老百姓的喜爱,是文艺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脚沾黄土,扎根基层,才能守住我们的舞台。”张钎说。
创新:歌舞秀里添佳肴,拿下大订单
 
脚沾黄土固然重要,但对于“新青年”这样一家上市演艺企业来说,优势的头部、原创项目,才是发展的核心力量。
 
因此,在吃下乡村“微市场”的同时,“新青年”力争在原创领域做文章,打造重量级旅游演艺项目——“湘湖景区实景体验餐秀”。在演艺行业各个细分领域,旅游演艺演出场次远高于其他类型,2018年达到6.31万场,票房带动力不容小觑。
 
这并非政府招标的项目,但是“新青年”很早就开始关注了。“湘湖在实景体验秀这块的确存在‘空白’,但此前,我们演艺业务繁重,编创人员无法专注去做湘湖演艺策划。这次,我们狠狠地利用了疫情这段‘空窗期’,为湘湖量身定制了一个实景体验秀。”张钎说。
 
文旅演艺在当前并不稀奇。在杭州就有“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太阳马戏团演出等不少经典作品。
 
但是这一次,“新青年”在传统实景体验秀基础上做了创新,用演艺串联起湘湖景区的山水、美食、文创、非遗等文旅元素。尤其在“餐”这块,“新青年”将美食直接包含在门票中,将上餐的时间、速度、菜名与“秀”无缝结合,让人们在实景体验秀的剧情中,自然而然地品尝到带有湘湖风情的美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15日,“实景体验餐秀”策划投出去的5天后,“新青年”等来了2020年迄今为止最令全公司上下振奋的消息——策划通过,且湘湖演艺项目,将由“新青年”承担。目前,该项目的节目编创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首场体验秀预计在今年7月中旬进行。
 
这让张钎信心倍增:“这是2020年我们争取到的首个可能是千万元级的大单,虽然现在说可能有点早,但我就是有种预感了,2020年我们会比去年还好。”
 
不仅是“新青年”,6月以来,杭州线下演出场次也明显增加,各种活动演出、新剧目创作、文旅推介论坛等均已复工。
 
在端午小长假,西湖景区黄龙洞举办端午假期特色演出活动,演出民乐及越剧大戏共6场,“虽然因疫情防控需要我们演出场所只开放了30%的座位,但3天来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岳庙管理处黄龙洞综合科负责人曹民说。
 
复苏的味道已经越来越浓烈。今年6月3日,太阳马戏《X绮幻之境》在杭州新天地剧场复演,截至6月底,他们已完成演出15场,营业额400余万元;6月5日,《最忆是杭州》水上表演首场慰问演出成功举行,意味着这张美丽杭州名片将恢复常态化演出;6月7日,杭州歌剧舞剧院走入上海舞台,这是疫情缓解之后,杭州院团首次出省商演;6月14日以来,杭州爱乐乐团在杭州大剧院音乐厅陆续举办4场普及音乐会和端午假期音乐会,音乐会一经开票,即刻售罄……
 
政府支持也让演艺行业感到暖意。今年2月,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推动文化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5月以来,杭州市还推出了“战疫情促发展”主题巡演千里行活动,开展主题慰问演出和其他惠民活动100场,进一步带动演艺行业复工复产。
 
破晓时分,微光照进大地。坚守的人,成为漫漫长夜中的一抹亮色。
 
16年前,张钎在杭州四堡地区的一片农田旁创建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彼时,在形似铁皮箱子的排练室里,汗水、热情、梦想铸就“新青年”向上的精神。
 
时至今日,经历这场疫情大考,包括“新青年”等不少演艺团体又一次成长了。
 
从业务水平到团队凝聚力,从企业责任感到公众知晓度,从应变能力到原创能力——这次疫情磨难带来的成长,张钎用了“脱胎换骨”来形容:“坚持‘向上’的信仰,保持‘进击’的朝气,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呢?”
 
 
“新青年”的演员在排练
记者手记:把这种精气神传递下去
 
张钎一开始将歌舞团起名为“新青年”,寓意“热情、向上、拼搏”。
 
这是我们在采访之中,从他的动作、语调甚至是神情上都能感受到的一种精气神。当人们都会感叹“这太难了”“这可怎么办”的时候,他往往会说一句“再想想看”“我不这么认为”。
 
这是我们从采访过的许多浙江奋斗者身上,能看到的一种精气神。比如浙商代表性人物、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曾说:“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不论外界如何变幻,做好自己是永恒的主题。申通快递创始人陈德军也说过:“没有退路的人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没有退路,才能放手一搏。
 
这也是各级政府部门通过默默支持,在传递的一种精气神。疫情发生以来,省、市宣传部门牵头开展文化企业帮扶纾困工作;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助万企、帮万户。“他们事事跑在我们前面,从落实各级专项政策到产业园区扩地、招商等工作,都给我们提供不少帮助,与我们共克时艰。”一位民营文艺团体从业人员如是评价。
 
正是这种患难与共,让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浙江文化企业,在逆境中依旧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强大内生动力。我们了解到,尽管面临疫情的冲击,但互联网市场向好,今年第一季度,杭州市1400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1431亿元,同比增长5.8%,成为文化产业逆势发展中重要的中坚力量。
 
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把这种精气神传递下去。让热情、向上、拼搏不息,不仅成为一个团体,也成为一座城市、一片土地的精神文化之一,去激发更大的发展信心。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引用本文仅用于行业交流学习,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宣城 |固原 |泸州 |潜江 |临汾 |秦皇岛 |绵阳 |玉溪 |驻马店 |定西 |内江 |鹤岗 |

上一篇:演出市场国庆档,恢复几成功力
下一篇:广西演出公司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活动

相关资讯